跳至正文

辟谣:“Tableau退出中国”,市场策略迁移及影响评估

标签:

【Jun, 2023】Salesforce与阿里云的官方协议已经公布,阿里云应用市场已经开始新用户接受订单。

【Jan,2023】Tableau老客户及分子公司、母公司、兄弟公司等,均可通过硕软下单。个人或者外资用户,可以直接通过Tableau官网以信用卡方式下单。

【2022年】Tableau中国区域的老客户,可以直接与硕软(softwareOne)联系续费,可以邮件联系联系tableau.cn@softwareone.com,也可以联系喜乐君,内推销售经理。

⚠️凡是低于官方价格约85折扣的非正式渠道销售(比如官方价格840美元/Creator,144美元/Viewer),均可视为盗版产品,请注意合规风险。Tableau厂家不对此类用户提供任何服务,也无法接受Case帮助。


2021年10月17日,Salesforce宣布“子公司Tableau将把中国大陆的市场策略(GTM)迁移到阿里的合作关系”。也就是说,Tableau裁撤该区域的员工,退出直营,将销售权交给合作伙伴。


虽然只有十天,“写手们”蹭完热点,“软文”一发,就四散去了。Tableau一如既往地低调,此时的官方渠道也不便做出进一步解释(毕竟和阿里还没谈完细节),这“一进一退”,就在众多客户中制造了不少的恐慌,似乎谣言就被坐实了一样。

一、 何为“退出中国” ?  

我们先看一下“Tableau  中国”搜索结果,就能感受到满满的“负面能量”。其中有蹭末端流量的,有来自「友商」的“问候”和自以为是的评论,还有一些“流量媒体”的低劣拼凑短文。其中满屏的“退出中国”曲解、误读触目惊心,至于是谁先用了这个错误的词语,倒是已经无人关心。

暂停放下无辜的Tableau,先说说何为“退出中国”?

除了广为人知的谷歌服务无法使用,2020年雅虎也正式“退出中国(大陆 )”——“无法从中国大陆使用Yahoo的产品和服务”。

不过,也不要以为“停止服务”就等于“退出中国”。

比如早年亚马逊宣布2019年7月18日“停止为中国网站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”,注意,只是不接受中国的商家。时至今日,我们依然还可以在亚马逊中国(z.cn)上购买产品,我的《数据可视化分析》Kindle版本一直都在。

可是,当年我们的流量媒体是怎么宣传的呢?看到下面的标题,如今再回望,你还有会再相信这些“流量媒体”的文章吗?

文明进步的特征是“理性”,“信息是消除系统不确定性的唯一方法”(吴军)。如果搜索一下亚马逊当年做出这些决策的前因后果,就能感受到“文明和野蛮”的张力。多年至今,我们习以为常的“索要好评”,在亚马逊依然是被命令禁止的。很多商家却无辜地把“普遍存在的刷单秘密”视为是“和亚马逊早已形成的默契”,并认为自己没有做错。我们的法律和行业规范还需要很长时间学习如何保护善良、如何避免潜在的“恶”。

说回Tableau和母公司Salesforce,在正式公开的新闻稿中,从来没有“quit/pullout”等代表退出中国的词语。为了避免误解使用了中英文发布的说明(如果对中文有误解,也以英文为准)。关键的内容如下:

从公关的角度看,这里Salesforce这里有一个失误——没有清晰、准确地翻译标题,直接导致市场上各种“谣言”乱飞。简言之,Tableau中国大陆市场的市场策略发生变化,和母公司保持一致从直营转向战略合作关系,而非停止服务、退出市场。

这里有一个运营词语Go-To-Market(进入市场),特指进入新市场时采用的定价、销售、渠道等策略,从而获得客户并提供产品服务的过程。


接下来,我们看一下GTM策略的具体内容(如下图所示),这里的关键是:

  • 不会开展直接性经营活动、不会保留市场推广员工
  • 终止现有大陆合作伙伴的关系
  • 继续为现有的大陆客户提供服务
  • 现有客户能够续订和增购Tableau许可证

在这里,官方为所有的现有客户提供了承诺:能续订和增购Tableau许可证(renew and add additional licenses)。除此之外,官方还在文章提供了更多说明。

Tableau的国内员工都获得了不错的补偿,看上去最受伤的是“现有的中国大陆合作伙伴”,包括我,还有充满不确定性的“新客户”。因为合作关系、新客户将转移到“salesforce与阿里的合作关系”中,而这个靴子还没有落地——当然,我过去两年一直也是阿里云的合作伙伴,虽然业务非常有限。

因此,结论显而易见,阐述事实、不加观点:

  • Tableau的母公司没有退出中国,而是Tableau的“GTM市场策略”要和母公司保持一致,转移到与阿里的战略合作关系
  • 中国大陆的现有客户未来能够继续续订、新增许可证,依然会有全球技术支持,不会停止服务
  • 新客户、现有合作伙伴关系,将被迁移到与阿里的合作框架中,具体细节还在沟通,后续发布

这么一说,内容就不如“标题党”吸引人了。真相总是这样,朴素地不像真相。

二·Tableau GTM策略影响 ·  

在试图恢复谣言背后的真相后,我们还要评估一下影响,最近不少客户问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:

  1. Tableau的技术支持和服务真不受影响吗?
  2. 阿里会“魔性大发”,强制Tableau与阿里云捆绑销售吗?未来可能不支持本地部署吗?
  3. 对国内BI市场格局的影响

首先,失去了原厂销售顾问们,官方服务会受到影响

Tableau进入中国以来,本土的销售团队在市场开拓方面居功至伟,他们在一家家企业中播下了“敏捷BI”的种子,在行业中树立了敏捷分析的标杆。销售团队、售前团队、市场团队通力合作,才有了一次次的Tableau Conference峰会、Tableau持续的在线活动、客户故事、最佳实践演示等等内容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很多人,像我、像Linda,还有很多的小伙伴,被感召、被吸引、被扶持,从各行各行踏上了“数据分析”的全新职业生涯,开启了全新的人生。如今,没有了原厂技术团队、销售团队,鲶鱼放慢了它的脚步。

在服务方面,影响首当其冲是国内的大客户。虽然国内的Tableau Partner众多,但是实力能达到原厂技术顾问的,少之又少。失去了原厂技术团队和销售人员面对面的支持,大客户最先感受到不安。之前以“售前支持”为名义可以轻松获得技术支持,如今不得不转向正规的售后支持团队,或者转向第三方付费服务。我自己置身这个行业,已经明显感受到这个影响,也有一些好心的读者在给我推荐这些大客户,希望我能提供必要的支持。

考虑到Tableau在敏捷BI领域的“领导者地位”未来依然将延续多年,考虑到国内众多Tableau客户依然需要高质量的服务支持,考虑到敏捷BI分析领域依然是未来最好的职业之一,喜乐君诚挚地希望有更多的合作伙伴、技术达人能支持Tableau,相互的竞争虽然存在,如今却是“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”的关键时刻。

慢慢受到影响的,才是希望借助Tableau一跃进入大数据分析的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。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将相应的减少。为了降低“Tableau停止直接服务”的影响,我们需要一起努力,直至阿里的销售政策落地。

其次,阿里的未来政策如何变化

目前合作细节只能等待官方通知。不过为了消灭明显的谣言,减少客户的担忧,从之前的官方宣传而言,有几点是可以确定的。

Tableau只是在“GTM销售策略”上与母公司保持一致,其中不含根本性的产品策略(比如产品架构、源代码贡献等),考虑到Tableau全球一致的订阅机制、许可策略和官方承诺的tableau.com获得方式,价格和许可方式也不会做区域性调整。

因此,阿里不会、也不能改变Tableau产品本身的部署方式,比如取消On-premises内部部署策略,众多私有部署的大客户无需为此担心

Salesforce和Tableau也就使用全球统一的许可证服务器,未来数据中心在国内,也不会影响全球许可。

同时,有几点顺理成章的个人推测:

  • 阿里会参考salesforce中国数据中心,推出基于阿里云的Tableau Online,这将是非常好的本地化政策。我个人乐意为此付费。
  • 考虑到国内如此多的客户和服务,阿里云将采用类似Salesforce的低成本市场策略,继续沿用合作伙伴开拓和服务新客户(虽然不一定还是我们)。

对于“阿里时代”的Tableau,喜乐君保持积极、乐观的心态。很多人把阿里比作“野蛮人”,然后做出一些“有罪推定”。如今中国的数据安全法、网络安全法、外资保护规定、反垄断政策等日渐成熟,野蛮玩法的代价已经高到不可持续了。

再者,对国内BI市场的影响。

——这是我真正悲观的地方所在。

Tableau是敏捷BI分析的领导者,甚至于今天看空Tableau的国内“友商”也不会否认(除非因为无知),很多产品以模仿和学习Tableau为起点,也为终点,才有了国内BI行业的市场大格局。这是很多中国企业成长的商业路径,我们也无需强加价值判断。

不过,失去了鲶鱼,沙丁鱼就开始狂欢,然后陷入沉寂。我们都不喜欢竞争,但市场竞争却一直是商业世界中资源配置的最优方法。

我曾和某些国内知名厂家的领导同台分享,也听闻过“XX已经抄袭了Tableau90%的功能”的内部言论,也使用过帆软、永洪、网易有数BI、观知等国内一流的BI产品。不管是在架构上、开发语言上,还是在对BI的理解上,我们都差的太远,这是我们应该清醒认知的事实。很多人还在以模仿Tableau为目标,却没有耐心研究支撑Tableau的学术论文和数学模型。

写软文的、市场部的不要说话,接下来,产品经理们可以认清一下形势。

有的公司拿着tomcat7.5的陈年架构,有的公司在开源的PostgreSQL等西方产品外面加几层应用开发,有的公司“完全模仿”tableau,然后就号称自己是“完全自主知识产权”,这是怎样的商业气息。我这几天把国产BI用了一遍,很多地方我都感慨“这不科学”啊,随手举例:

  1. 号称大数据BI工具,数据类型只有“文本、数字和日期”,写个布尔计算直接算作度量,不科学啊
  2. 滥用名词,“聚合”用来指两个条形图的并列与否,不科学啊
  3. “利润率”和“利润”同时出现,只能使用条形图。条形图适合代表面积,但应该用点代表比率啊。而且无法添加参考线!
  4. 自信地展示了“RFM分析”,但是必须提前准备聚合数据表,这不科学啊。

号称全球前三的BI产品,面对明细表,连“不同购买频次的客户数量”这样的RFM问题都束手无策,还敢在BI后面特意标记为Business Intelligence。作为国人,我是真深感内疚的。
真正的BI是business Intelligence,我们却在用business information唬人。客户要的是分析,不是要大屏;客户要的是敏捷,不是​大号的PPT。​

作为用户,作为两本书的专著作者,我有时候想冒昧列一个考核清单,作为BI的考核标准,不妨请各个产品一试究竟,看能做到第几道题:

  1. 2021年,不同类别、子类别的销售额、利润率(L1)
  2. 2021年,不同类别、子类别的销售额、利润及亏损交易比例(L2)
  3. 2021年,不同购买频次的客户数量(L3)
  4. 2021年,不同客户矩阵客户在之后各月份的留存比率(L4)
  5. 2021年包含桌子的订单中,其他子类别的连带比率(L5)
  6. 2021年,不同类别、各月的销售额及KPI达成比率(L6)

或者,我们用“Tableau10大LOD表达式案例”作为基准线,评估一下哪些产品是BI产品。如果连第一个题目都做不出来,以后就不要说是敏捷BI(当然可以说自己是business information工具)。

生长于斯,我个人从内心希望国产工具好用,国内公司兴旺,如果大家都能多一些耐心,对知识、理性多一份崇敬,我们明天会更好。

敏捷BI是未来的趋势,BI工具也会更好。

我一如既往地相信明天,相信Tableau。

ALL IN Tableau

@喜乐君 Nov 27, 2021

Apr 8, 2023 修改
Jul 1, 2023 修改


了解 喜乐君 的更多信息

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。

《辟谣:“Tableau退出中国”,市场策略迁移及影响评估》有7个想法

  1. 作者自以为是,powbi也很多能完成的功能tableau是完不成的却一律不说,一味的鼓吹。

  2. Pingback: 【产品对比】非对称之战:Tableau VS. FINE BI – 喜乐君

  3. Pingback: 【產品對比】非對稱之戰:Tableau VS. FINE BI – 喜乐君

评论已关闭。

了解 喜乐君 的更多信息

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。

Continue reading